山东轻工业学院小学四年级学生郑全冬,在一年时间里先后创立了“同义通信”、“万众通信”两家公司。现在,还有半年就要毕业的他,不是为了探寻工作而犯愁,而是为新公司招聘职员忙碌着。
郑全冬23岁,济南人,市场营销学在读。“爸爸是普通职工,妈妈当教师,但亲戚中有不少做买卖的,可能受他们影响我对经营很有兴趣。”说起我们的创业经历,小郑颇有的感慨。小郑初中时曾借助寒暑假打工,当时只能干装卸工这种体力活,天天起早贪黑,一天下来身体就像散了架,老板还很苛刻。小郑有了如此的历程,暗自发誓:“要靠学常识赚钱。”
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读专科,到在山东轻工业学院读本科,小郑学的都是市场营销学。课余时间,他做兼职保险业务员。小郑说,“陌生拜访”敲门好难啊,“盼着有人,又真期望没人,自己可以赶快走掉”,面对第一个接访者,虽然保险买卖没做成,但却与其成了朋友。小郑在学校办的服务部也非常有名。他从不盲目拿货,而是先去“调查”同学,把需要记在本本上再拿货。
2004年初,郑全冬在济南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接触到通信,发现这里面可做的东西很多。小郑读专科时有4个要好的同学,分别做房产、广告、食品等工作。
2004年5月4人一块吃饭时,郑全冬提出做通信的想法,大伙一拍即合,不久筹集10万元,注册成立了济南同义通信公司,主要代理中国铁通的长途电话和宽带业务。
“同义”于2004年7月开始营业以来运营好,但要承接更大的项目,无论是资金还是经验上都显不足。小郑又瞄准了主做电信这一块,2004年12月,在朋友们帮助下,注册了济南万众通信公司,现在已经接下几个较大的项目。两公司流动资金已近500万之多。
在创业过程中,郑全冬领会到不少。他说,大学生把空余时间用在无聊的事情上太可惜,但要想创业成功,第一要充实自己,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,而且成员要各有专长,才能把能力发挥到最大。